
苏州如何用文化引领发展
王 多 符湘林
相对于北京、上海以及深圳等城市来说,苏州具备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即后发优势:如经济基础好,文化产业起步快,文化资源丰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等。但整体而言,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依然很明显,主要体现在:1. 开发人才短缺,原创能力不足。虽然部分传统文化企业已有初步成果并形成应用,但其创作开发的文化内容在表现形式、故事框架、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均存在不足。此外,设计开发人员在开发过程中过度参考借鉴他人作品。2. 文化资产管理方式落后,电子化管理尚未普及。大部分企业的管理方式比较传统,经营理念比较落后,不利于文化资产的存储管理的安全性与长远性,更难以实现快捷流转与产业对接。3. 文化资产的价值认定缺少公信力。姑苏区暂无具有权威性的文化资产的价值评估,导致多数传统文化企业持有优质文化元素,却因为价值确认的差异问题而迟迟未能找到契合的合作伙伴。4. 存在侵权风险。一方面,设计师原创能力不足,过度依赖参考他人设计,可能造成对他人的侵权;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已积累了一定的文化资产,在客户群体中形成了知名度,容易被他人抄袭、模仿,维权成本较高。苏州要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应扬长避短,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如前所述,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复制技术和传播媒介的发展,使文化产品的大规模复制和流通成为可能,从而催生了文化产业。同样,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跨越式发展,更需要科学技术的推动。从美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实践来看,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文化产品(服务)的种类和领域持续拓展,成本不断降低,从而成为推动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苏州应借鉴美国经验,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引导下,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实现传统文化产业的现代化;运用高新技术拓展文化产业领域,创造文化产业新业态,让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产业“比翼双飞”,实现苏州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二是集聚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谁掌握了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谁就拥有了发展和竞争的优势。而以创新创意为基本内核的文化产业对人才更有特别的诉求。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创意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十分紧缺,因而集聚文化产业人才是当前和今后的重要任务。建议在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人才委员会并设办公室,专职负责文化产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应以培养为主,并利用项目(或产品)进行人才引进和培养;以项目为平台集聚人才、培养人才,应特别注意项目后备人才选拔和培养;要利用在苏高校的人才教育培养资源和平台,分层次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三是创新文化产业体制和机制。为适应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苏州应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政府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应以有利于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和稳定发展为目标,变行政性的“行业分层管理”为面向市场的综合性大部制管理,合并管理部门,解决文化行政管理体系中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健全法制,依法管理,以监督和引导为主,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创新文化产业运行机制,包含了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特别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苏州市政府应鼓励文化企业特别是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创新,在文化企业的考核内容中应有经营管理创新的指标要求,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的评审也应有经营管理创新指标项目。四是培育文化产业龙头企业(群)。苏州应将培育龙头文化企业(群)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主要工作来抓,可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前景好的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有目的、有步骤地加强培育,将政府所掌握的优质资源配置到这些重点企业,使其快速发展,成为苏州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影响和带动苏州文化企业的发展。同时,应有计划地推动文化企业上市,用上市融资来实现文化企业体制机制创新,进而培育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充分发挥这些企业的带动作用。五是实施“四轮驱动”。长期以来,苏州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项目引领、资金引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仅有这些显然不够,必须转变到以人才、龙头企业、项目和品牌为内容的“四轮驱动”。人才、龙头企业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中的作用已如前述,项目对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已由文化产业的发展业绩所证明,而品牌(群)对产业发展的作用也是得到了实践证明的。目前,除文化旅游外,苏州文化品牌非常有限,因而培育文化产业品牌(群)尤其重要,将文化品牌(群)的培育与龙头文化企业(群)的培育一道,作为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用三至五年时间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的苏州文化产业品牌和品牌群。总之,文化经济将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苏州市姑苏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还在探索之中。姑苏区的发展现状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遍性,所以针对其现有的实践探索进行经验总结与分析,将为文化经济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照与启示。 (王多系解放日报思想周刊主编、智库专家;符湘林系上海格物文化研究院院长)